
摘要:由于航空运输在长距离出行上的不可替代性,寻求低碳化发展路径成为行业共识。可持续航空燃料(SAF)作为关键解决方案,正重塑航空业的发展模式,成为推动行业ESG转型的核心驱动力。
依据中国《“十四五”民航绿色发展专项规划》,可持续航空燃料被定义为符合航空适航标准及燃料可持续性评价准则的航空燃料。其核心特征在于采用清洁可再生原料,如餐饮废弃油、动植物废油脂等,替代传统石油基燃料,通过降低全生命周期碳排放,助力航空业可持续发展。可持续航空燃料在理化性质上与传统航空燃油高度等效,可与常规燃油按比例混合使用,且无需对现有飞机发动机和基础设施进行大规模改造,具备良好的技术兼容性与应用可行性。本期千合财经将聚焦可持续航空燃料在航空业ESG转型中的核心驱动作用。系统阐述可持续航空燃料的概念内涵、技术原理、全球及中国发展现状,并深入剖析其对航空业转型的推动机制,旨在为航空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践参考。
可持续航空燃料发展现状
在全球层面,SAF发展已上升为国家和区域战略重点。据国际航空运输协会《2023年全球航空业环境可持续发展报告》预测显示,到2050年,SAF将承担航空领域65%的减排任务,成为实现行业碳中和目标的关键支撑。美国通过《2021年可持续航空燃料大挑战路线图》设定明确发展目标,计划2030年国内SAF产量达30亿加仑,2050年实现100%航空燃料SAF化;《2022年通货膨胀削减法》配套实施阶梯式生产补贴政策,激励企业扩大产能。欧盟依托欧洲绿色协议及《2021年欧盟适合55套餐》政策框架,通过强化碳排放交易体系、制定航空燃料绿色比例强制标准(2025年2%、2050年70%),系统性推动SAF产业发展。
展开剩余77%我国积极响应全球航空业低碳转型趋势,在政策层面持续发力。《2021年“十四五”民航绿色发展专项规划》明确将能源低碳化作为行业转型核心,提出2025年SAF累计消费量达5万吨的目标;《2023年绿色航空制造业发展纲要(2023—2035年)》进一步规划2025年实现国产民用飞机SAF示范应用等阶段性任务。产业链方面,生产环节以镇海炼化、易高环保等企业为代表,已开展小规模试产和产能扩建规划;供应环节中航油集团凭借基础设施和网络优势,在SAF推广中占据主导地位;航空公司虽尚未大规模商业化应用,但已通过多次验证飞行积累实践经验。
生产技术路线
截至2024年底,美国材料与试验协会(ASTM)标准体系共认定9条SAF生产技术路线,其中ASTMD7566标准涵盖7条,ASTMD1655标准包含2条。当前应用广泛的主流技术路线包括酯类和脂肪酸类加氢工艺(HEFA)、费托合成工艺(G+FT)、醇喷合成工艺(AtJ)以及尚处发展阶段的电转液工艺(PtL)。不同技术路线在原料选择、化学反应机制和产品特性上各有差异,共同构建起多元化的SAF技术体系。
HEFA工艺原理
HEFA(HydroprocessedEstersandFattyAcids)工艺是以动植物油、废油或脂肪为基础原料,通过一系列复杂且精细的化学处理流程实现向航空燃料的转化。整个转化过程包含加氢脱氧、异构化、裂化和分馏等关键步骤。在加氢脱氧环节,原料中多余的氧元素通过与氢气发生化学反应被有效去除,这一步骤为后续的燃料转化奠定了重要基础;紧接着,直链石蜡分子会经历裂解和异构化反应,在这一过程中,分子结构发生改变,逐步转化为符合严格航空燃料标准的喷气燃料组分。
G+FT工艺原理
G+FT(Gasification+Fischer-Tropsch)工艺主要以各类含碳材料作为生产基底,包括农林废弃物、城市有机固体废物等。该工艺的核心流程始于气化反应,通过这一过程,含碳原料被转化为合成气。合成气作为中间产物,再经过特定的化学反应进一步转化为可持续航空燃料及其他燃料产品。目前,已获得美国材料与试验协会认证的G+FT工艺能够生产纯石蜡喷气燃料和含芳烃化合物。得益于化工领域长期的技术积累,G+FT工艺拥有扎实的应用基础。然而,在将其应用于SAF生产时,必须建立并严格执行原料可持续性的判定标准,以确保整个生产过程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避免因原料选择不当而产生的环境和社会问题。
AtJ工艺原理
AtJ(Alcohol-to-Jet)工艺以糖、淀粉类原料,或是通过其他途径获取的醇类物质作为起始物料,生产航空燃料需依次经过脱水、低聚、加氢转化和蒸馏等多个关键过程。该工艺的显著优势在于原料来源极为多样,这使其能够根据不同地区的资源禀赋进行灵活调整,展现出较强的环境适应性。但这种灵活性也伴随着挑战,不同地区间原料的可获得性存在较大差异,并且生产成本会受到原料获取方式和转化技术水平的双重影响。原料获取成本的波动,以及转化技术的效率和稳定性,都会直接作用于最终产品的经济性,这对AtJ工艺的规模化推广和商业化应用提出了更高的技术和成本控制要求。
PtL工艺原理
PtL(Power-to-Liquid)工艺遵循电转液的核心逻辑,通过可再生能源驱动电解水装置,将水分子分解为氢气与氧气,其中氢气作为中间产物参与后续合成反应。在第二步中,捕获的工业或大气二氧化碳与氢气在高温高压及催化剂作用下,通过费托合成或甲醇重整等技术路径,转化为长链碳氢化合物。这些碳氢化合物经过精炼与调配后,可形成符合航空燃料质量标准的液体燃料。
驱动转型具体路径
双轮驱动革新
SAF的研发与规模化应用对航空产业链提出全方位技术革新要求。在原料预处理环节,需突破传统工艺,开发高效清洁处理技术保障原料品质;生物炼制过程中,要探索新型催化路径提升转化效率与纯度;航空燃料适配性测试领域,则需建立精准评估体系确保兼容性。这些需求催生新的工艺标准与专利技术,如优化加氢处理技术的催化剂配方与反应条件,将动植物油脂高效转化为合格烷烃,解决传统生物燃料低温流动性差等问题。技术迭代不仅提升燃料生产水平,还带动航空发动机、燃料输送等下游产业升级,推动航空产业链向高端化、智能化转型。
双重压力变革
全球碳中和目标下,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及各国航空碳税政策,让航空公司面临巨大合规压力。将SAF纳入运营成为规避风险、降低成本的必然选择。同时,消费者环保意识增强,绿色出行成趋势。航空公司提升SAF使用比例,既能满足政策要求,又能塑造差异化品牌形象。例如在航线规划中提高SAF占比,通过技术与管理创新平衡成本,将绿色属性转化为溢价点,实现政策合规与市场收益双赢,形成政策与市场驱动的良性循环。
跨领域协同转型
SAF产业打破航空业与农业、能源业的边界,构建全新协同生态。原料端利用农业废弃物、林业剩余物等非传统资源;生产端实现资源高效转化循环;消费端形成燃料使用与废弃物回收闭环。这种循环产业链,既解决农业废弃物、餐饮废油污染等环境问题,又降低航空业对石化能源依赖。整合多领域资源,推动航空业从线性经济向循环经济转型,重构资源配置与价值创造逻辑,实现经济与环境效益双提升。
总结与展望
可持续航空燃料凭借显著的低碳环保特性与技术可行性,已然成为航空业ESG转型进程中的核心驱动力。在全球气候治理政策的强力推动与持续技术创新的双重作用下,SAF产业近年来实现快速发展,展现出巨大的绿色发展潜力。面向未来,推动SAF的规模化应用与航空业绿色转型,需从三方面持续发力。唯有多方协同、多措并举,方能加速航空业迈向绿色、低碳、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发布于:广东省配查查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